• 行业新闻

上海物流:农村物流开启的“金钥匙”

发布于:2011/9/26  来源:www.66083797.com  点击次数:

据吉林省商务厅信息化处处长侯建东介绍,起步于2001年初的吉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有效加强了全省城乡、工农、供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扩大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空间,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信息服务网络正在向村、屯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延伸。
磐石市宝山乡农民张兴祥,去年通过“金土地网”卖出水果1200多吨,交易额300多万元,卖出苗木5万余株,销售范围扩大了100多倍。上海到南宁大件运输蛟河市白石山镇的养猪大户刘岩心里同样乐开了花,近日,他通过蛟河市新农村商网查询外埠毛猪市场行情,获得外地市场与本地市场价差信息,一次交易就多收入1500余元。
  如今,像张兴祥、刘岩经历的“信息带来高收益”的事情,在我省农村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全省市、县、乡镇9成以上建立了各级动态农业信息网站。快速高效、上下联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将多种现代化技术逐步渗透和运用到物流建设中,如运输技术、库存技术、加工技术、包装技术等,促进了农村物流的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捷径。
  近年来,全省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亿多元,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等相关信息设备8.5万多台(套),已基本建立起一个快速高效、上下联动的省、市、县、乡、村5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目前,省、市、县3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部建成;乡镇级信息服务站达695个,占乡镇总数的112%;村级信息服务点831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8%;专业合作组织信息点2869个,占总数的32%;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点95个,占总数的26%;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部实现上网。吉林农网、市州农网、县市农网全部建成,部分乡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据张贵祥介绍,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需要从突出问题入手,分别解决。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把农业信息化纳入全省信息化体系中加以重点考虑。在主要建设项目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信息化,给予必要的支持。其次,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上海到宁波大件运输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我省农村通信普及还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急需大量人才。
   虽然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成为农业信息化制约的瓶颈,也阻碍着农村物流的进一步发展。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张贵祥认为,随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物流量会成倍增加,要求农村物流快速向现代物流发展。而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因此在农村要实现现代物流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