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需要应用驱动
发布于:2011/8/9 来源:http://www.66083797.com 点击次数:
上海一家名为上海圣泰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正是如此。据该公司总经理李功章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他们的主要客户是
上海物流公司,目前拥有客户已经遍布全国数万辆卡车。圣泰公司的客户可以非常方便的通过电脑或手机随时了解自己车辆的位置和车辆状况。
假如车辆存在超载超速或疲劳驾驶、油料不足等情况时,装备在车上的GPS就会报警提醒,另外也可杜绝部分物流人员抱着一种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在外偷懒或干私活的行为。“我们眼下的重点不是发展客户,而是怎么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的用户需要的服务不相同,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做好了服务,才能留得住已有的客户,然后在此基础上滚动发展。”
物联网后期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多技术、多网络、多业务的融合和协同。目前,如网络资源虚拟化、环境感知、异构网络融合等网络层技术在此阶段将得到普遍应用。在笔者看来,各种支持跨行业应用和协同的应用中间件以及业务支撑平台技术应是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由应用驱动,未来几年行业应用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目前来看,物流业可能成为物联网的突破点。
仅针对运输车辆进行定位导航服务,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上海到成都货运 据交通部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客货运输车辆在1000万辆以上。不包括便携式导航器提供商,大约有两百家企业涉足这一业务,以广东居多。深圳一位现移居国外的业内人士说:“车辆定位服务,如果仅仅是把它看成是卖设备,是没多少钱赚的,设备的价格会越走越低,真正的价值是为物流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提供增值服务,靠服务赚钱,这样的钱是赚不完的。”
前述人士进一步表示,成熟市场中,商品的流动性非常突出,从成品到消费者手中,时间越短越有利于实现商品的价值。物流业的发展急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物联网恰好能解决物流业的这一需求。随着信息采集与智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以及与传感网结合的不断深入,大规模发展物联网的时机日趋成熟。物流业则有可能成为我国物联网应用发展的突破口,物联网技术则成为物流业升级改造的推进剂。
据李功章介绍,当用户达到更多规模后,将对这些用户开发增值服务,“据我们测算,一辆卡车一年中产生的相关消费,包括保险、加油、维修等在30万左右。我们可以在后期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关服务,这项收入将比卖终端大的多且长久”。
据该公司内部人士介绍,他们正在打造一个全国性的交通安全运营信息平台和开发一款智能终端,他们将择取8吨以上的货运车辆,通过与营运证挂钩的方式把终端装到这类车辆上,实现交通安全提醒、车辆实时监控、交通事故记录等作用。
而北京一家不太出名但大有来头的公司正在谋划一个更大的局。从这家叫北京中交兴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
网站介绍上可以看到,这家公司是中国交通运输部通信信息中心与北京千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一家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成功完成世博会的全国重点营运车辆的联网联控,建立了部、省、市三级监管平台。在技术上,该公司具有相当的实力。
广东一位从事车载定位系统销售的人士不无忧虑地表示,一旦
上海到成都货运这套系统与车辆营运证的领取挂靠的话,其它营运类似系统的企业将很难再有市场机会。这对刚处于起步阶段的物联网智能交通相关的产业来说,不是好事情。
这位人士的担心可能不是多余,在其
网站上可以看到该公司既是运动员又充当了裁判员,“交通运输部通信信息中心负责实施在全国推广卫星定位终端的安装、监管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中心已授权中心所属企业北京中交兴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部通信信息中心建设的全国省、自治区联网联控平台的管理、维护和应用工作,并且制订了平台、终端、数据传输交换的国家标准”。
这一政策必然推动智能交通上下游企业发展,业内人士希望这一强制政策在执行中不要内部指定供应商,给所有厂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面对当前存量市场饱和、增量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运营商遭遇到增量不增收、传统固话及语音业务大量流失、企业利润逐年下降等多重问题考验。如何寻找新蓝海是眼下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物联网的发展无疑为运营商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在传统电信业务遭遇到前所未有发展瓶颈的现在,物联网一方面引发了运营商对各类业 - 4月初,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四部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8月1日起,所有新出厂的“两客一危”车辆都需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对于已经取得道路运输证但尚未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的营运车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将督促运输企业在12月31日前全部加装,并接入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
务的海量拓展,另一方面,又为运营商开辟了全新的市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低离网率、高ARPU值的用户资源。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运营商,都正在通过大量的物联网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改变政府、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方式。而我国运营商在积极推进物联网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仍值得探讨。
统一管理协同机制待建立
目前,电信运营商作为物联网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既有很大的发展机会,也正面临着很多挑战。
网络及平台发展策略。这一策略服务于业务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M2M业务和流量小规模阶段。在这一阶段,基于现有网络即可支持M2M业务部署。运营商可通过搭建物联网业务支撑平台,向客户提供更可靠的通信能力,以及对通信及终端故障的快速定位和恢复功能,为用户带来新的价值,实现智能通道业务模式。
第二,M2M业务和流量达到一定规模阶段。这一阶段时终端和网络、网络和应用已经较好融合,可以基于统一平台较大规模部署M2M业务,之前培养的传感网也可以和现有通信网络进行较好的无缝连接。这时需要运营商根据物联网业务的通信特征对核心网网元进行优化,同时引入物联网接入网关,解决海量物联网终端标识、计费、用户管理等问题,并优化每个M2M终端使用的空中资源,降低M2M网络运营成本。不仅如此,物联网业务运营支撑平台的能力也需要增强,可通过汇聚电信能力、计费能力、网络能力、互联网能力、行业能力等,开放API给客户及应用集成商,实现“智能通道+能力开放”业务模式。
http://www.66083797.com/xinan/000080.htm
第三,M2M业务和流量大规模阶段。这一阶段终端、网络及业务平台已经完全融合,可以实现大规模M2M业务统一部署,此时的网络覆盖充分,无处不在的泛在网业务可以基于任何一种方式接入。
首先,运营商面临着统筹不够、重复投入、应用单一的挑战。当前由于物联网业务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多数业务处于系统分散、垂直交叉、可规模化复用能力较差的状态;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标准规范指导,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协同机制。这样一来,没有标准化的通信模块,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终端可集成度就相对较差,成本偏高;且缺少端对端的支撑能力,物联网业务开发周期较长,安全可靠性也就较差。
终端发展策略。电信运营商应该积极研制物联网终端的相关规范以及定制中间件使终端标准化。具体而言,运营商应致力于终端及模卡一体化的研究,建立RFID应用终端体系,发展嵌入式SIM卡终端使终端规模化以达到低成本,此外,还可建立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电子标签识别应用终端体系,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接触电子标签技术解决方案使终端智能化。
标准发展策略。运营商应紧紧围绕影响标准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政策、制造和研发能力四个因素参与,并推动物联网标准向系统化、规范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