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形势下物流发展的有关问题
发布于:2011/7/18 来源:上海凌翰物流公司 点击次数:长期看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是由一系列的稳态与过渡交替迭代形成的时间过程。社会每经过一段足够漫长的相对稳定的时代后,总会出现迅速变革的历史时期,然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达到另一个稳态,稳态和过渡的交替就形成了一系列的S型发展过程。每个过程的初始阶段是发展的萌芽时期,然后整个社会进入一个跃变阶段,最后是新技术普及和发展的停滞阶段。一般而言初始阶段与停滞阶段最为漫长,它们构成历史的稳态,也是社会科学家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察对象。但是社会科学也可能恰好处于S过程的跃变时期或称为过渡过程里,这时作为观察对象的社会状态不再是稳态结构的产物,而是向着未知状态过渡的中介。处于过渡过程的高度不确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又要求社会科学为他们在过渡过程中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新经济与经济理论这对实践和理论的矛盾关系正是反映了这个深刻的社会矛盾,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新经济造就了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也必须依赖于经济理论,特别是物流管理理论在新经济背景下的建立和完善。上海物流网
二、新经济提供了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如果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来看,新经济也经常被称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名称似乎否定了历史上的文明进步是依靠知识完成的事实。实际上经济的发展一直就是靠知识、科技的力量推动的,这个力量所起的作用之大,让我们很快意识到用知识经济来描述现代社会的经济并不能体现出其特色。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是划时代的,《全球新经济社会冲绳宪章》正式用新经济来描述我们的社会,美国政府《千年报告》给出了美国人所认识到的新经济的三个基本特征:技术为动力;由意识驱动;源于动机。
按照经济发展的速率来衡量,历史上有过无数次跃变,例如语言、火种、铁器与耕具的产生,蒸汽机与铁路的使用,印刷术的普及等。我们所处的这个跃变时期,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人际交往手段的普及,这为现代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提供了根本的技术支持。这一过程初始阶段的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及无线电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在此基础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价格降大幅度降低,从而把个人与世界的交往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与数学、认知科学、管理和企业组织等其他方面的进展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上海物流
三、现代物流的重要社会经济地位
廉价社会交往手段的普及促进了高效物流模式的形成,高效的现代物流从两个根本的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一是极大地降低了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的协调成本。协调成本的降低促使经济达到更高均衡的专业化程度,从而产生出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二是极大地拓展了观念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机会。创新成功的概率依赖于机会和敏锐这两个因素,前者与人际交往范围进而知识范围的扩展有密切关系;后者的极端形式就是直觉或悟性。
换句话说,我们所处的这个新经济,其增长的主要方式不是生产的物质要素(资本、劳动、或土地)存量的积累,而是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展与分工协调成本的降低。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典型地表现为宏观生产函数计量的剩余项的增长,而不是要素增长能够解释的那部分增长。极端而言,新经济的增长将表现为在资本、劳动、及土地要素投入量完全不发生变化,甚至是在减少的前提下发生的总产出的高速增长。 上海物流公司
现代经济学被认为是关于如何在给定的无限多的目标之间最优配置有限资源的科学。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以及现代物流系统的建立,就是在这样经济发展的理论背景下展开的。现代物流系统成为最优配置有限资源,满足市场中各个实体追求第三利润源泉的唯一手段和途径。我们从现代物流和物流系统概念中同样可以体会出其深刻内涵。
四、新经济对现代物流提出的基本问题
新经济对现代物流管理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如何解释和把握在社会交往深度和广度迅速扩展的条件下发生的观念创新与技术进步。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概括了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协调成本的下降相应于社会交往在范围或广度上的扩展,而知识交往范围的扩展相应于社会交往在深度上的扩展。
1、高度不确定环境中的理性选择问题。
经济学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展,这些进展主要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思想进展是RonaldHeiner提出的在高度不确定环境中的有限理性行为表现出高度的模式化或可预期性。这一思想也被用来解释经济现象以外的各种现象,例如科学体系演变中人们对研究范式的顽固坚守,文化演变中一些根深蒂固风俗习惯的延续,生物演变中物种行为模式的僵化。在Arrow-Debrue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不确定性被描述为状态空间里的可能事件,但是如FrankKnight早就指出的,真正的不确定性不能描述为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前者是不可重复的事件,而后者恰恰建立在事件可重复发生的基础上。在分析上,理性解决不可重复问题的过程可以用案例决策模型来近似描述,而解决不可重复问题过程的非理性部分则无法用任何语言形式描述。案例决策模型的在分析上导致的问题是不连续性,而连续性假设是一切均衡存在性定理的核心条件之一。这样,在理论上高度不确定性要求经济学提供基于非连续性假设的分析方法。
41、中国物流业的阶段性特征与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
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注重物流要素发展与资源整合,积极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推进区域和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统筹国内与国际物流发展,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物流市场体系与物流管理体制。
■大势观察■魏际刚
一、对当前物流业阶段性特征的判断
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起点,中国物流业走过了30个春秋,历经改革初期概念引入、20世纪80年代缓慢起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加快推进,到目前进入全方位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重要的阶段性特征。
(一)物流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但远非强国
2007年,中国GDP达24.95万亿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货物进出口总额2.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万亿元,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1万亿元。全国社会物流总额75.2万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7万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占GDP比重的6.9%。全国完成货物运输总量227.6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0.14万亿吨公里,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8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2亿标准箱。从上述各项物流指标看,不少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但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看,中国还不是物流强国。一是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二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指标——物流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7年为18.4%,高出发达国家近10个百分点。国内物流效率不高,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速度比发达国家低几倍甚至十几倍;三是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很大差距。
(二)物流需求旺盛并将保持较长时期
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带来旺盛的物流需求,未来十几年的国内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较高速增长,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流规模持续增长的经济条件非常坚实。
工业化从中期向中后期推进,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早期工业化所需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方式,将逐步朝满足工业化中后期不断增加的“短、小、轻、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和全球生产体系的物流需求转变,物品流动基于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化推进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物流外包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等向钢铁、建材、煤炭等中上游企业扩展;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渗透,外包的方式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外包向供应链一体化延伸。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物流、城市圈物流和城乡物流提出巨大需求。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7.9%,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7年的44.94%,推动着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成为集聚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主要节点。
此外,进出口产品量增长和结构的变化,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对国际物流提出强烈的需求。
(三)物流业全面开放格局形成,国内物流市场竞争激烈
早在20世纪80年代,跨国物流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如美国联邦快递于1984年、德国敦豪公司于1986年、荷兰天地物流于1988年、美国联合包裹于1988年、丹麦马士基于1999年相继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物流业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加速了与国际市场接轨。从2006年起,外资企业可以在中国自行设立分销网络,独立经营物流业务。中国巨大的物流市场和开放的格局促使跨国物流公司加快了在中国的布局,其借助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从原先主要以合资为主逐步走向独资,从单一业务走向综合物流业务,从集中于中心城市物流业务向构筑全国性物流网络全方位展开。2007年,外商在中国物流领域的投资项目达6996个,占外商同期中国投资项目个数的18.5%。上海凌翰物流有限公司
迄今,国外著名物流企业大都进入了国内物流市场,不仅在快递、航运物流、汽车物流等高端市场领域占据了主导,而且向传统物流领域进行渗透和扩张,中国物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四)物流业地域性行业性不均衡态势明显
物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渐次得到发展。这种物流发展的地域性特点与中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物流需求不平衡密切相关。东部沿海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相对发达,物流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物流需求旺盛上海到广州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