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管理制度有望改革
发布于:2011/7/30 来源:http://www.66083797.com 点击次数: 目前,铁道部手握最重要的行政职能有两个:财务统一清算和路网集中调度。所谓财务统一清算,就是所有的财务收入由铁道部统一清收,然后再由铁道部返还给下属各铁路局。上海物流公司
“在这种体制下,哪个铁路局是否赢利,很大程度上是由铁道部说了算。这样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多干不一定多挣钱,进而严重影响到运输企业的积极性。”文力教授说。
此外,铁路现在执行的是中央政府审批的定价体系。运输企业虽有一定的调价空间,但幅度受到严格控制。
路网集中调度权是指路网资源的配置完全掌握在铁道部手中。显然,铁路一旦失去路网,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如果对利润预期完全不能掌握,任何资本都不会盲然进入一个投资领域的。目前铁路行业正面临这种情况。”文力教授分析说,正是由于这种现实,导致铁道部进入一个非常矛盾的境地:一方面非常缺乏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又难以或不甘心真正放开市场,所以只能一次次把引资当成“一种口号式的运动”。
如何突破资金难题
中国现有铁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铁路建设基金和银行贷款。其中,铁路建设基金是通过向货主征收建设费,每吨公里收取0.0535元,基金从中抽取0.0415元。这样每年可征收到400多亿元。
为了缓解巨大的资金缺口,自2004年以来,铁道部尝试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22个签署了“部、省合作”共建铁路协议,并建立了由部、省主要领导亲自督查的铁路建设联合工作机制。目前,地方政府已成为铁路建设的重要投资者,投资方式主要有财政直接投资、征地拆迁费用入股等投入。
“要解决资金难题,中国铁路建设必须摆脱现有的几乎完全依靠国家投资的融资模式”。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欧国立教授说。
显然,铁道部对这一点已经有所意识。“今后除了争取更大规模和更优惠的贷款外,要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铁路建设。”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张建平透露,铁道部拟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优良资产,进行重组改制,通过股权转让、上市公开发行股票或增资扩股募集资金。
但是,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汪鸣副所长认为,在铁路管理体制政企不分的情况下,铁路试图从股市融到充足建设资金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而且,铁路能实现上市融资的往往只有最优质的铁路干线资产,无论如何,市场化难以筹集到全部的铁路建设资金。
因此,在文力教授看来,现在铁道部要做的只是痛下决心,实现政企分开。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铁道部只要负责制订长远规划和营造良好地政策环境,把经营权交给市场主体,不要像现在这样经常作为招商引资的主体出现。”
文力教授进而认为,在实现政企分开的前提上,铁道部应该制定出更详细的、具有法律保障意义上的引资政策,如利润核算体系、路网公平利用机制等,不能只是口头上的空洞承诺。
“只有相关法律政策健全了,社会资本主体才能与政府展开博奕,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文力教授说,“中国铁路是一个还未开发的巨大市场,只要‘软环境’建设好了,建设资金应该不会成为一个大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道路运输发展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主要表现为,进入“十一五”后,全省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经济结构调整,将强力推进道路运输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将和其它高新技术一起融入传统的道路运输业,这对提高道路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现道路运输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等新的产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将会产生大量的运输需求,从而刺激运输业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建立一个高效的一体化道路运输体系与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道路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和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发展思路,将给道路运输发展开创新的发展途径。
道路运输“十一五”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服务于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发,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六大基地”和旅游强省战略等中心工作,深入推进道路运输事业各项改革,加快转变道路运输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提高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提高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能力,统筹城乡运输发展,统筹国内和国际运输发展。
建立和完善哈大齐工业走廊和哈尔滨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快速运输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哈尔滨公路主枢纽为中心,以市县乡运输站场为结点,服务功能齐全、组织保障有力的运输网络;建立和完善以哈尔滨为中心,经东宁、绥芬河辐射俄远东地区的陆海联运大通道;建立和完善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运输保障系统,营运客车高中低档比例达到2:2:1,厢式货车、专用车所占比例达到货车总数的50%%以上,基本满足城乡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如期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一)调整运输产业结构,增强道路运输能力。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变速度型增长为质量效益型增长,增强道路运输综合能力。一是调整企业结构。围绕发展规模经济,提高道路运输综合能力这一目标,按照企业分级、业务分工、按资质经营的思路,积极推行道路运输企业资质管理;二是调整运力结构。继续推进道路运输客车等级评定工作,鼓励发展高档客车,干线公路鼓励发展大型客车,提高运输能力,降低单位运输成本。长途货运鼓励发展大型柴油车辆、集装箱车辆和专用车辆,城区内短途货运鼓励发展集散用封闭小型货车。通过经济杠杆,加速淘汰能耗高、性能不符合要求的车辆;三是大力发展物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鼓励货运站、空车配货采取股份制、联营、兼并等方式进行整合,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货运企业,实行集约经营,提高效率。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企业物流配送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
(二)提高运输组织程度,实施稳步发展战略。通过加强运输组织,提高生产能力,降低运输消耗,建立节约型运输。一是大力发展零担货物运输,对现有货运站进行整合,实施联网经营、信息共享,延伸零担运输覆盖领域,扩大零担货物拼装运输量;二是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引导适合装箱的货物采取集装箱运输,减少运输损耗;对不适合装箱的散装货物积极开展专用车辆运输,加强运输企业与集装箱运输量较多的进出口公司的沟通与联系,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三是打破交通部门一家办物流的观念,积极与铁路、邮电、工商企业合作,依靠市场运作,引导物流企业开展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减少运输环节,实现一票到底、全程负责的“门到门”运输;四是组织好对俄国际道路运输,开辟哈尔滨———东宁(绥芬河、密山)———海参崴———纳霍徳卡国际道路运输线路,哈尔滨———饶河(同江、抚远)———哈巴罗夫斯克国际道路运输线路。组建3~5个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运输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中方承运比重,实现双边运输平等。
(三)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智能化运输。一是客运继续推进微机联网售票,实现电子商务,即网上查询、网上购票、异地购票和同城多点购票;二是货运建立运输信息网络平台,开发建设全省货运信息系统,实现货运信息共享,降低车辆空驶率;三是开发GIS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卫星定位系统,增强企业生产调度能力和运输组织能力;四是建立电子政务GOL,在现有省级办公自动化局域网的基础上,2008年完成全省县级以上运输管理部门办公自动化联网,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审核审批、网上交费、网络稽查、网络视频会议等,开发并使用电子票据和证件。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一是采取国家投资、社会集资、市场融资、利用外资等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扩大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金特别是民营资本投入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多元化格局;二是引导和开发企业闲置或利用率较低的设施设备,通过改造或投入少量资金使其进入运输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有效利用率;三是对已建成的国有基础设施采取转让、出售、融资等方式,尽快回收资金,实现滚动投入,滚动发展。
(五)发展农村运输市场,实现城乡运输统筹。一是继续坚持以乡镇为中心,连接村屯的农村环形客运网络建设的总体思路,制定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市场,提高农村客运班车的通达深度和覆盖率;二是把发展农村货运作为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城乡物资流通的重要手段,积极抓好绿色基地、畜牧和养殖基地等农村物资集散地的运力投放规模,逐步增加农村货物运输比重,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六)建立安全保障机制,确保道路运输安全。针对当前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按照“严把三个关口,搞好一个监督”的工作职责,认真把住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和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关,搞好汽车客运站场的安全监督,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抓好安全监督管理。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运力支撑和保障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铁道部党组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着眼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平稳较快发展,尽快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确提出并全力推进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题的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铁路运输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04 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1.2亿人,比2002年增运 6 158万人,增长5.8%,创15年来新高;货物发送量24.9亿t,比2003年增运2.48亿t,增长11%,货运量增长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粮食、化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上海到邯郸物流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铁路集装箱运输取得长足发展,加快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营销机制,围绕客户关心的运输价格、运到期限和服务质量等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1 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为适应运输市场发展的需求,2003年底,铁道部对全路集装箱运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组建了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专业运输市场主体。公司依托铁路网络优势,对集装箱运输实行专业化规模经营,以集装箱运输、仓储和配送为核心的物流服务得到较大发展。2005年3月18日,铁道部撤销所有铁路分局,实行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新体制,大大释放了运输生产力,提高了运输效率,有力地推进了集装箱运输的更大发展。
1.2 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和装备现代化步伐加快
集装箱中心站是以经营铁路集装箱运输及配套服务为主的物流中心。按照规划,昆明、上海、西安、武汉、青岛、郑州、大连、重庆和深圳等集装箱中心站已经开始建设;与既有线改造、新线建设和集装箱中心站修建相衔接,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已经启动。同时不断加大集装箱装备投入,2004年新增了190 辆双层集装箱专用车及一批大型箱和专用箱,对集装箱装卸机械和专用平车进行了更新改造,20英尺国际标准箱保有量达到13.3万箱,40英尺及以上集装箱8 300箱。
1.3 集装箱班列开行成效显著
大力组织开行集装箱班列,在始发和终到站间直通运输,努力打造“送达速度快捷、运到时限确定、途中信息可知、运输价格透明、服务承诺保证、违约赔付损失”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品牌。成功开发了牛奶、轿车集装箱班列,天津—乌兰巴托,连云港、青岛、天津—阿拉木图,以及塘沽—芬兰跨越亚欧四国的国际集装箱专列;不断创新班列组织,以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为契机,组织开行了北京—上海双层集装箱班列。2004年,铁路共发送集装箱311.2万TEU、5 952万t;开行集装箱班列 6 758列,其中双层集装箱班列160列;特种箱班列245列;国际箱班列2 477列。2005年上半年,开行集装箱班列4 561列,同比增开2 343列,增长105.6%。
1.4 集装箱运输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集装箱调度和追踪系统日趋完善,中央查询系统开始试运行,推出了集装箱运行动态的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查询服务,开通了800免费服务热线电话,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并且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项目,提供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提高运价透明度,努力满足市场需求。
2 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为推进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提供运力支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猛,外贸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作为国际贸易通用运输方式的集装箱运输需求十分旺盛,我国铁路国际集装箱运量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2004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高达 6 150万 TEU,铁路运输“瓶颈”制约状况越来越严重,迫切要求加快铁路建设,尽快扩充路网规模,为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提供运力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对铁路发展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提高出行质量,实现物畅其流。铁路正处于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铁路部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目前,大规模铁路建设高潮已经拉开序幕,石太、京津、武广等一批客运专线和部分大能力通道、煤运通道项目得到国家批准或陆续开工建设。随着铁路网能力的扩充,特别是口岸和港口铁路后方能力的加强,铁路将为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运力支持。
3 加快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充分发挥铁路在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的重要作用
铁路具有全天候、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的优势,作为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物流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中地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铁路将进一步加快集装箱运输发展,积极融入现代物流产业,加强与运输同行和相关产业的战略合作,为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1 加快集装箱运输通道和中心站建设
依托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积极推进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在上海、北京、武汉等特大城市间率先实现双层集装箱运输。在经济发达、集装箱集疏运量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铁路网重要枢纽,建设18个集装箱中心站,形成具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一关两检、信息服务等功能齐全的全国性或区域性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40个左右靠近省会城市、大型港口的集装箱办理站,合理布局100个左右集装箱办理点。逐步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
3.2 提高铁路集装箱技术装备水平
根据市场需求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要求,大力发展20英尺和40英尺国际标准箱,适当发展48英尺、53英尺等大型集装箱,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冷藏箱、化工品箱等专用箱。增加集装箱专用车保有数量,发展新型快速集装箱专用车辆,提高车辆运营效率。更新装卸设备,提高集装箱中心站和专业办理站的装卸能力。
3.3 全面提升铁路集装箱运输质量
(1) 打造铁路集装箱运输品牌。增加普通集装箱专列开行数量,提升既有集装箱班列品牌质量,开好天津—乌兰巴托、乌兹别克、哈萨克斯坦、芬兰;连云港—哈萨克斯坦;青岛—哈萨克斯坦;南京—哈萨克斯坦;乌鲁木齐—法兰克福;呼和浩特—法兰克福;北京东—莫斯科等国际集装箱班列,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集装箱运输新产品。随着集装箱中心站的陆续建成,组织开行中心站间集装箱直达列车,不断完善物流服务功能,积极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
(2) 实行集装箱运输集中办理。从2005年 8月1日起,在7个铁路局 8个地区69个车站实行集装箱运输集中办理。按照集中办理、集中收费、方便客户、优先运输的原则,由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负责受理、承运和交付业务,统一受理计划、统一提供运输服务,公司对客户全程负责,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运输服务,并逐步在全路推开。
(3)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按照《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快铁路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步伐,不断完善集装箱追踪、清算和调度系统功能,强化公用基础信息交换,实现集装箱信息共享,为客户提供货车预订、运价收费、途中信息、到货通知、投诉受理等全方位服务,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3.4 积极推进铁路集装箱运输战略合作
为加快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按照《外商投资铁路货运业审批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铁路将积极探索集装箱公司资本运作模式,广泛吸收境外和国内非公有制经济战略投资;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海运、内河航运及公路等其他交通行业的战略合作,结成物流联盟,整合优势,共谋发展,不断完善物流网络和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全程优质服务。上海到北京托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