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煤物流之兴 “飞地”腾飞之盼
发布于:2011/3/10 来源:上海物流公司 点击次数: 建于1958年的裕溪口煤港是我国内河第一座机械化煤码头,也是我国内河最大的机械化煤港,与武汉汉口、南京浦口并称“长江三口”。但多年来,裕溪口煤港功能单一,仅作为一个煤炭集散中转地而存在。2009年起实施的煤炭储配中心项目,使裕溪口煤港有望实现由点到链的提升。
“瞧那片沙地,两年前还是口水塘。”记者顺着裕溪口街道办相关负责人的指向望去,一块铺满黄沙的平坦场地从不远处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煤炭储配中心项目占地500亩,其中3/5面积原为水面,2009年11月开始从长江抽沙填塘,到2010年5月吹沙填塘全部结束。记者在工地上看到,中心项目的陆域工程已经启动,点点焊光在工地上不断闪烁,施工现场一派火热景象。据介绍,目前,与煤炭储配中心相配套的煤炭交易市场已经建成,项目核准、土地挂牌、码头和铁路专用线改扩建、环评等正有序展开,储、配煤系统总值3.5亿元的大型机械设备正在国内外进行招标。
“十二五”期间,裕溪口煤港将建成集煤炭存储、精配、中转、交易功能的现代煤炭物流中心。“建成后,这里就像一个超市,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按一定比例将优质煤和劣质煤进行配搭后,再转运到各用煤企业。”一个现代化能源储备基地在该负责人形象的解释中变得清晰起来。今年9月,裕溪口煤炭储配中心一期工程将完工并投产,同时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越来越多外来人口可能会循江而来,为改变他们对裕溪口只是个中转站的固有印象,该街道将在江岸边规划建设多个配套功能区,让更多的煤老板、船老板在这里驻足,甚至安家。
其实,除了“保障中国人的饭碗”,黑龙江省对我国粮食仓储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长期在农业一线从事管理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刘清泉分析,作为“中华大粮仓”的黑龙江具有发展粮食仓储事业的战略优势。
他告诉记者,根据储粮生态学理论,通过自然低温、强制制冷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害虫体系,可达到储粮品质无劣变、无污染的绿色储粮。黑龙江作为中国最北方地区,有近半年的冰冻期,是个天然的大冰窖,这是一个强大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势。在夏季,黑龙江的最高气温比南方城市低10℃以上,能以最低的成本投入,实现粮温控制在15℃以下的低温储粮。
刘清泉介绍,低温储粮能杀虫抑菌,抑制粮食呼吸,减少粮食干物质损失,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保证粮食安全卫生。同时,还能有效延缓粮食陈化,确保粮油食品的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我国经济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们对粮油质量与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低温储粮是今后粮食储藏工作中一项方向性的技术措施。
刘清泉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目前黑龙江省粮食仓储环境亟待改善。
一是仓房设施条件比较差,老旧现象比较严重。对于这些旧仓库,各级粮食部门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但要彻底解决上漏下潮、墙体裂缝、气密性差等问题,资金上存在很大困难。
二是仓储位置布局已落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连续7年大丰收;2010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亿斤,成为全国第二个年产原粮超千亿斤省份。但同时,黑龙江省粮食产能分布已有很大变化,而仓储位置分布远远没有跟上粮食产区的变化。
三是受到交通条件变化影响。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增容,以往地处偏远地区的粮食仓库已被城市包围,大部分处在城市中心区域。一方面,它们占据了城市人口活动的黄金区域;另一方面,运粮的大车频繁进入现在城市中心区,给城市交通带来很大麻烦。
四是存粮滞留问题对黑龙江粮食仓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黑龙江每年秋季有大量粮食作物同时收割,为了让这些粮食及时得到最好的仓储条件,必须尽早收购,集中储存;由于运力限制,这些仓储存粮要分期分批向外运输,需要有一定的仓内滞留时间。这些因素决定黑龙江省要很好地解决粮食仓储的容量和环境等问题。